鱼塘鱼病了鱼鳃出血怎么办
- 养殖问答
- 2023-05-29 10:53:15
- 742阅读
关于鱼塘鱼病问题,一直是让人十分头疼的问题。鱼塘养鱼是一种常见的养殖方式,但是若出现鱼病问题,就可能影响到整个鱼塘的鱼群生长。鱼病问题一旦发生,需要及时地进行治疗,否则不仅会导致鱼死亡,还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
其中,鱼鳃出血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鱼病症状。如果发现鱼群中有鱼鳃出血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一、鱼鳃出血的原因
鱼鳃出血是一种常见的鱼病症状,可能会影响到整个鱼群的健康。下面是可能导致鱼鳃出血的原因:
- 过度捕捞或过于拥挤:过度捕捞或过于密集的鱼群容易导致鱼群缺氧和营养不良,从而导致鱼鳃出血。
- 水质污染:鱼塘中可能会存在一些污染物质,如残留药物、底泥、粪便等,这些物质可能会对鱼的健康造成影响。
- 寄生虫感染:在鱼塘中,寄生虫感染也是一种常见的鱼病症状,可能会导致鱼鳃出血。
- 氧气不足:如果鱼塘中氧气含量不足,也可能导致鱼鳃出血。
二、如何治疗鱼鳃出血
如果发现鱼塘中存在鱼鳃出血的情况,那么应该及时治疗。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 保持水质清洁:鱼塘的水质卫生是预防鱼病的重要措施。保持鱼塘清洁、换水、养成良好的水质管理习惯可以预防鱼塘中出现鱼病。
- 鱼医生:有些鱼病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建议请专业的鱼医帮助治疗。
- 氧气增加:增加鱼塘中的氧气含量,对于缓解鱼群的缺氧状况十分有效,可采用增氧设备加强鱼塘的氧气含量。
- 预防措施:养殖过程中规范化操作,定期检测水质,定期开展鱼病防治工作等,有助于预防鱼病发生。
三、预防鱼病的措施
定期监测水质,保持鱼塘清洁,控制饲料的投喂量等方式可以预防鱼塘中出现鱼病的情况。除了这些常规的预防措施,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 使用防病药剂:在鱼塘养殖中,可以使用一些防病药剂对鱼群进行治疗和预防。
- 暴晒鱼塘泥:将泥土晒至高温消毒,可以有效杀灭鱼塘中的一些病菌和寄生虫。
- 适度投喂鱼食:适当的投喂量可以满足鱼的需求,但过量或不规律的投喂会导致营养不良、水质污染等问题。
- 防止过度捕捞:合理管理鱼群数量,控制捕捞量。
四、总结
鱼塘鱼病是一种常见的问题,若出现鱼鳃出血等症状,需要及时找出病因并对症治疗。此外,预防措施的落实也是预防和减少鱼病发生的重要手段。养鱼虽然不易,但是只要掌握一定的养殖技巧及规范管理,相信一定能够让鱼群健康成长,给人们带来更多美味可口的口感。
鲫鱼出现红鳃病,该怎样治疗红鳃病?
鲫鱼出现红鳃病,该怎样治疗红鳃病?
今年很多主养银鲫的池塘发生了大红腮病害,造成银鲫大量死亡,很多养殖户对该病缺乏正确认识和有效的防治手段,发病后使用的药物五花八门,往往治疗效果很差,经济损失严重。笔者根据实践中掌握的情况,针对大红腮鱼病谈些心得,供参考。
一、发病情况。鲫鱼大红鳃病发病时间为5-6月,水温20-28摄氏度,主要在规格250克/尾以下鲫鱼发生。
二、发病症状。病鱼死亡前在岸边据水面5-10厘米深处停滞或缓慢游动,对外界响动反应迟钝,发病严重的池塘可看到3-5条成群聚集,可用捞海轻易捞出。目测症状为,鱼体黑瘦无出血,眼球突出,鱼鳍尖端发白,鱼鳃黏液多、肿大,呈鲜红色。解剖可见淡**腹水,肠道无食物,心脏僵硬,肝脏失血呈淡**或充血肿大,或呈豆腐渣状,严重的也有花肝和绿肝,胆囊肿大,胆汁充盈呈深绿色。镜检鱼鳃,可发现大量指环虫或车轮虫,死鱼腮腐烂后无虫。
三、防治方法。1、预防:经常抽检,发现鱼鳃有指环虫、车轮虫要及时使用杀虫剂杀灭,关键是要使用高效低毒杀虫剂和控制药物剂量,避免使用硫酸铜及其络合、螯合制剂。杀虫后要使用消毒剂消毒。2、治疗:一旦发现鲫鱼发生大红腮病症状,要及时治疗。
四、详细防治
1、检查鱼鳃有无指环虫、车轮虫等,如有,选择晴天上午用“车指净”类药物全池泼洒杀虫,并开启增氧机数小时。2、杀虫后第二天或第三天,早晨全池泼洒聚维酮碘或碘辅杀菌消毒,可连用两次。3、杀虫后每天下午投喂2顿药饵,连喂六天。内服药主要为:板蓝根大黄散或板蓝根+三黄、肝胆康、维生素C+E、大蒜素。4、根据水质、底质情况,使用氧化物水底双改。5、经过一个星期治疗,基本可治愈,康复阶段可用EM菌调节水质。
五、注意事项。1、忌讳病急乱投医,频繁、大量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2、按照渔药说明书使用,忌讳过分加大剂量。3、如遇鱼吃食情况不好,可全池泼洒维C解毒宝,或在食台泼撒数次。4、发现死鱼及时捞出并挖坑深埋。
六、内服:杀菌力强的抗菌药物+Vc,例如,恩诺沙星(质量可靠的制剂药,如没有,可用兽用原粉)等;复方磺胺类药物(如复方新诺明)。另,以前曾搭配青链霉素或头孢类药物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外泼:弱刺激性药物,例如聚维酮碘或季铵盐碘(注意甄别质量),二硫氰基甲烷的复配药物也曾取得较好疗效。不宜使用二氧化氯、苯扎溴铵等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此类药物除了刺激性强,杀藻也厉害,容易形成爆发态势。
草鱼烂腮应该怎么办,应该怎么治?
金鱼的鱼鳃发红,很可能是生病了,像是红点病和烂鳃病,都有鱼鳃发红的症状。红点病除了鱼鳃发红外,鱼身的两侧和腹部也会有红斑。此病可用2ppm的二氧化氯药浴,并内服四环素治疗。每千克饲料加3克药。患烂鳃病的金鱼除了鱼鳃发红外,还会有拒食、鱼鳃不能闭合等症状。此症可用十万分之一浓度的硫酸铜溶液药浴治疗。

一、红点病金鱼感染红点病后,除了鱼鳃出现发红的现象外,它的身体两侧和腹部也会出现红斑,严重时金鱼的皮肤会被病菌破坏。当发现金鱼得了红点病后,要及时给金鱼治疗,首先要给金鱼换上干净清洁的水,并用2ppm的二氧化氯给金鱼做药浴,同时按1千克饲料放3克四环素的比例,给鱼食中添加药物,每天喂食两次,连续喂食一周。
二、烂鳃病由寄生虫寄生引起的烂鳃病,除了金鱼的鱼鳃会发红之外,金鱼还会比较呆滞、拒食,身体的颜色也会变得发黑发暗,严重时鱼鳃不能闭合,充满粘液,让金鱼不能呼吸,最终死亡。初期治疗时可以用2%的盐水为金鱼擦拭患处,或是在盐水中洗浴10分钟左右。严重情况下,可用将0.01克可硫酸铜溶解在1千克水中,每天给患病金鱼药浴10-15分钟。除了给金鱼治疗外,还要给鱼缸消毒,将金鱼捞出另外饲养,再将鱼缸换入新水,在阳光下暴晒3天,让寄生虫自然死亡,然后再将金鱼重新放回缸中。
专家你好,我家里养的鱼生病了,是本地塘虱。有死鱼现像,鱼肚子涨涨的,肚子底下有小孔出血,鱼鳃边烂皮
1.草鱼的烂鳃病症状。病鱼鱼体和鱼头发黑,鳃盖内表面充血,中间部分常成糜烂状或者有一圆型通明的小窗,鳃丝肿胀或者充血发黑,黏液增多,末端残缺等症状。
2.草鱼带菌鱼是烂鳃最主要的传染源,还有曾经被得过烂鳃病的鱼污染过的底泥和水源也是导致烂鳃发生的源头,水中病原越多、水质越差、底质越差、鱼密度越大,此病就越容易暴发与流行。
3.对症用药,粘细菌引起的烂鳃病,每亩用生石灰20~30千克或漂白粉1千克,全池泼洒;原生动物引起的烂鳃病,每亩用硫酸铜1.5千克和硫酸亚铁0.5千克,混合后全池泼洒;中华鲺引起的烂鳃病,可用晶体敌百虫兑水后全池泼洒,效果良好。
常见病和治疗
一、 口丝虫病 本病由飘游口丝虫(Ichthyobodo necatrix)所引起,易发生于春、秋季水温在15至25℃时,大量寄生于体表时造成粘液分泌增加,形成乳白色附着物,又称白云病。病鱼常呈现行动迟缓,群聚于池塘角落不动,似昏睡状,故又称昏睡病;鳃部大量寄生时,增生的粘液阻碍鳃的气体交换功能,鱼只常呼吸困难窒息死亡。可使用福马林(Formalin)或孔雀绿(malachite green)或食盐药浴处理。
二、 粘液孢子虫病 金鱼的粘液孢子虫主要寄生于鳃部,病因有碘泡虫(myxobo--lus)及单极虫(thelohanelus)两种,碘泡虫的囊胞常会于鳃丝上
形成肿瘤状附着物,数量多时会将鳃盖顶开无法闭合,又称鳃肿病,单极虫的囊胞较小,不会形成肉眼可见的肿瘤物,但数量多时会妨碍呼吸功能。粘液孢子虫一般不会造成鱼只死亡,但常会有其它病原的混合感染引起烂鳃病。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发现鱼病时,只有淘汰,消毒鱼池,以免病情扩大漫延。
三、 白点病 本病病原是白点虫(Ichthyo phthirius multililiis)所引起,易发生于早春、晚秋或梅雨季节水温变异时,病鱼体表、鳍、眼、鳃任何部位,可见许多0.5-1mm的微细小白点,常造成组织溃烂,并发烂尾或烂鳃病造成死亡,处理时可使用甲基蓝(Methylene blue),孔雀绿等药浴7-10天。
四、 寄生性纤毛虫病 原虫类纤毛虫除白点虫外,尚有许多种固著性或移动性的纤毛虫会寄生于鱼只的体表及鳃,少量寄生时并不影响鱼只的健康,但于水质环境不良或鱼只受到紧迫时,常会使病原大量滋生,刺激鱼只的体表或鳃部,造成粘液增生等病变。 这些纤毛虫主要种类有斜管虫(Chilodonella)、车轮虫(Tricho dina)、钟形虫(Epistylis)及舌杯虫(Apisoma)等,多发生于池塘饲养的金鱼,水族箱饲养的金鱼较少发生大量寄生。可使用福马林、孔雀绿、甲基蓝及食盐来处理。
五、 三代虫病 本病病原是由三代虫(Gyrodactylus),常寄生于体表,亦可寄生于鳃部,固着器上的钩爪会刺激组织,造成粘液分泌增加及损伤,引起溃烂发炎。感染鱼只常呈现不安,于水面跳跃或摩擦鱼体等症状,可使用三氯松(Trichlorfon)等有机磷类药物控制。
六、 指环虫病 本病病因是由指环虫(Dactylogyrus),主要寄生于鳃部,大量寄生时会刺激鳃组织,造成粘液分泌增加、鳃上皮细胞增生粘着,影响呼吸功能。可使用三氯松等药物控制。
七、 异形吸虫病 本病之病原异形吸虫(Centrocestus)主要是以囊蚴寄生于金鱼的鳃组织上,造成鳃组织增生粘着,严重时影响呼吸功能,病鱼常于水面漂游喘息。异型吸虫的传染需经过中间寄主,淡水贝类为第一中间寄主,鱼类为二中间寄生,水禽鸟类才为终末寄主。尚无有效药物可治疗,只能以捕杀贝类等中间寄主来控制传染途径。
八、 鱼蚤病 鱼蚤(Argulus)为甲壳类寄生虫,寄生于鱼只的体表,虫体成盾形,褐色或墨绿色,成虫大小约5-10mm,以吸食鱼体的血液为生,被寄生的鱼只常会有不安,跳跃或摩擦鱼体,企图抖掉寄生虫等症状,鱼蚤在吸附鱼体所形成的伤口,常被二次性病原侵入感染,造成红肿出血或溃烂,治疗时可以用三氯松等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