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的车轮虫怎么杀
- 养殖问答
- 2023-05-19 09:38:37
- 744阅读
黄颡鱼是一种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淡水鱼类,但是在养殖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车轮虫的侵害,对其生长和免疫力都具有很大影响,因此如何有效杀灭车轮虫对于黄颡鱼的养殖至关重要。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杀灭车轮虫呢?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1.饵料控制
车轮虫的滋生和繁殖最主要的来源是过多的饵料。因此,控制饵料的投喂量是杀灭车轮虫的第一步。一般来说,投喂不宜过多,尤其是在温度过高且水质不好的情况下更应该谨慎投喂,避免车轮虫数量膨胀。
2.药物治疗
车轮虫的防治药物主要包括马拉硫磷、甲醛、甲氧基氯苯、多索他啡等,这些药物都具有较强的杀虫效果。但是,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使用药物之前应该先做一些必要的测试,确保药物对鱼儿无害。其次,投药的过程也应该非常谨慎,按照药物的使用说明进行使用,不得过量或者滥用。最后,药物使用后应该进行观察,如果发现鱼儿对药物产生了过敏反应,则需要迅速停止使用。
3.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主要是利用物理手段杀灭车轮虫。如在养殖池中加入一定量的盐,可以造成环境的不适应,从而杀灭车轮虫。另外,也可以选用紫外线杀灭车轮虫,但是要注意不要过度照射,避免影响到鱼儿的生长发育。
4.预防工作
事实上,车轮虫的预防工作比治疗更加重要。在养殖过程中,应该定期检查水质,保持水质的健康状况。另外,在引进新鱼儿的时候,也需要进行严格的检疫工作,避免带入病虫害。此外,也可以通过加强饵料营养,提高鱼儿的免疫力来预防车轮虫的滋生和繁殖。
总而言之,车轮虫对于黄颡鱼的养殖来说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但是,只要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就可以有效地杀灭车轮虫,保证黄颡鱼的健康生长。当然,不同的养殖场会有不同的情况,具体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希望鱼友们能够关注黄颡鱼的生长环境,做好防病工作,让我们的黄颡鱼越来越健康美味。
黄颡鱼苗种期主要疾病及预防技术都有那些?
下面举几个黄颡鱼苗种期主要疾病及预防技术:
一、车轮虫病
1、流行情况及症状
在黄颡鱼苗种期,车轮虫主要寄生在鳃丝和尾鳍上。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严重感染时可引起病鱼大批死亡。大批死亡主要在4到7月。水浅、水质不良、食料不足、放养过密、连续阴雨天气等均容易引起车轮虫病暴发。车轮虫少量寄生时没有明显症状,严重感染时,车轮虫在鱼鳃及体表各处不断爬动,损伤上皮细胞,使上皮细胞及粘液细胞增生、分泌亢进,鳃上的毛细血管充血、渗出。病鱼受虫体寄生的刺激,引起组织发炎,分泌大量粘液,鱼体消瘦、发黑、游动缓慢、呼吸困难而死。
2、预防方案
每半月定期使用克孢素500g加克菌素200g1亩一套。开水闷泡一晚之后化水全塘泼洒。
二、大肚子症状
1、流行情况及症状
即气泡病,在黄颡鱼苗放养时期,气泡病是使放养鱼苗大批死亡的元凶之一。目前此病在南海西樵地区发病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气泡病用肉眼就能诊断:鱼的体表或肠道内聚集众多小气泡,使鱼体失去平衡。西樵地区大部分症状为病鱼肚内出现一大的气泡,导致鱼体肚子翻上而失去平衡。该病对鱼苗的危害最大,常可导致鱼苗大批死亡、甚至全部死亡,但对鱼种和成鱼的威胁则较小。
2、原因
发生气泡症状的原因是池水中的某种气体过饱和,通常为溶解氧、甲烷、硫化氢、氨或氮气过饱和。这些气体会经过鳃、皮肤渗入鱼体血管,使血液中的气体过饱和,太多的气体游离出来形成气泡,堵塞血液流动,使鱼苗大量死亡;或者因鱼苗缺乏经验误将小气泡当作食物吞下,结果在肠内聚集成一个个明亮的大气泡,导致肠阻而死亡;如果鱼苗培育池的水体太浅、阳光照射强烈,易使溶解氧和底泥分解的气体过饱和;水体太肥、藻类光合作用很强也会使溶解氧过饱和;池底腐殖质太多,水温过高时,易产生很多的氨、硫化氢等气体,这些都会使鱼苗患气泡病。水泥池的池壁上极易附着小气泡,因此在水泥池放养水花鱼苗时只要遇到日光照射,十有八九会得气泡病。在运鱼途中,人工送气太多,也会引发气泡病。某些地下水含氮气达到过饱和,如不经曝气直接进入鱼苗池,往往会发生气泡病。鱼受到强刺激或剧烈运动如摄食后易患气泡。
三、红头病
1、流行情况及症状
该病病症分急性型和慢性型,症状和败血症相似。急性型发病急,死亡率高,多在水温迅速升高,水质恶化的条件下发生。从初期到大量死亡只需3-5天。发病初期病鱼离群独游,反应迟钝,食欲下降或不吃。头朝上尾朝下,悬垂于水中的特殊姿势,有时螺旋状游动,最后沉入水底死亡。体表典型症状为头部发红,伴随腹部膨大,鳍条、下颌、鳃盖、腹部可见细小的充血,出血斑,肛门外凸,剪开腹腔内有大量含血或者清亮的液体,肝肿大变白。另有部分病死鱼却没有明显症状。慢性型病情稳定,死亡量不会出现明显的起伏,但病程很长,可达20天甚至一个月。随着病情的发展也会出现急性型相类似的症状。后期还会出现在颅骨上方形成一条带状凸起或出血性溃疡带,严重时头顶穿孔,头盖骨裂开,所以当地养殖户又称该病为暴头病,红脑门病等。
2、预防方案
每隔半月定期使用洁水灵,2亩一袋调节底质,每半月内服3天内解毒抗菌做保健。具体方案为应激宁3型加三黄克菌素拌30kg饲料。
戊二醛苯扎溴铵可以杀黄骨鱼
水产养殖用的五黄就是选用大黄、黄岑、黄芪、黄柏、熟地黄、黄连中的五种粉碎后的东西,具有抗病毒、杀菌、强身健体的功效,唯独没有杀虫的功效。所以如果你买的水产养殖五黄的产品有杀孢子虫的功效,那要么是吹牛皮,要么是里面另外添加了杀孢子虫的氯苯胍或者吡喹酮一类的东西。
黄颡鱼怎么杀用把翅去掉吗黄颡鱼怎么杀
1.工具消毒
工具消毒非常重要,如果病鱼用过的工具不经过消毒处理就使用,会把病原体带入鱼池,引起交叉感染。捞网、水桶、水裤应该用消毒液浸泡,消毒液一般是200mg/L的漂白粉液。
2.鱼塘消毒
苗种入塘前要对养殖池塘进行消毒,用硫酸铜进行消毒,以杀死致病菌和有害微生物。
3.苗种消毒
鱼苗入塘后,用聚维酮碘进行消毒。
4.投喂
使用优质饲料,提高抗病能力。
5.水质

加强水质管理,减少疾病发生。
二、病害防治
黄颡鱼主要的疾病有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病、肝胆疾病。病毒病主要以防为主,并无有效方法可以治疗。
1.细菌性疾病
(1)细菌性烂鳃病
黄颡鱼的幼鱼比较容易患细菌性烂鳃病,病原体是柱状黄杆菌。患病的鱼食欲不振,并在池水边缘游动缓慢,鳃丝粘在一块,没有活性,鱼的鳃丝末端经常腐烂缺损。如果用显微镜高倍镜进行观察,会发现鳃上有众多细长、滑行的杆菌,有时会集聚成柱状,并且没有发现真菌或寄生虫,则可以判断病鱼患有此病。
预防措施:在黄颡鱼的养殖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定期的排换水,每半月可以用福地安改底或者用聚维酮碘溶液消毒,同时内服多维和三黄散对黄颡鱼进行保健,提高鱼体的抵抗力,并且定期检查鱼体有无寄生虫,如有及时杀灭。
治疗措施:对于患有烂鳃的黄颡鱼,可以采用外消加内服的方式解决,对养殖池塘用苯扎溴铵与浓戊二醛1∶1每亩250mL兑水全池泼洒,并且内服氟苯尼考50g/25kg饲料和三黄散100g/25kg饲料,连喂三天。
(2)细菌性肠炎病
此病在黄颡鱼养殖的成鱼、鱼苗阶段都有暴发,主要表现为腹部膨胀,解剖时看到鱼体有**积液,外部肛门红肿外凸,沿着肛门往下挤有**黏液流出。它的病原体是点状气单胞菌,6月到9月是主要的流行季节。
预防措施:注意合理的投喂,防止黄颡鱼的暴饮暴食,注意天气的变化,水质的变化,定期的抽换水,不要随意更改饲料的成分。
防治措施:用苯扎溴铵与浓戊二醛1:1每亩250mL兑水全池泼洒,同时内服土霉素50g/25kg饲料和三黄散100g/25kg饲料,连喂三天,特别是在拉网捕鱼后的第一餐或鱼苗入塘后,要特别的注意。
(3)爆头病
黄颡鱼爆头病又称一点红,裂头病,主要表现病鱼头部充血,出血,头顶向上隆起形成脓包,头部皮肤溃烂,严重时头顶穿孔,裂开,甚至将头盖骨蛀空,形成一个狭长的空洞,露出脑组织,解剖可见腹腔有淡**的透明状液体,个别出现溶血现象;肝脏肿大,充血变性,呈土**无光泽;胃无食物或少食物,个别有胃积水现象;肠道壁发红,肠黏膜脱落,剪开时可见**浓汁状液体。水温的高低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决定因素,通常在水温28-30℃较流行。
防治措施:这个病应该来说是养殖黄颡鱼多发疾病,只有早发现早治疗,一般的外用药最多可以减少死亡,很难治断根。可以采用药物拌料的方式解决,裂头康是治疗该病比较有效的药物,200g/25kg饲料,连喂四天,基本会停止死亡,用了此药后并没有发现在养殖期间内裂头病复发。
(4)腹水病
病原主要是嗜水气单胞菌,发病鱼主要特征为腹部膨胀,肛门红肿,解剖可以见腹腔内有很多积水,肝略土黄。
预防措施:注意合理的投喂,防止黄颡鱼的暴饮暴食,注意天气的变化,水质的变化,定期的抽换水质,定期的消毒杀菌。
防治措施:用苯扎溴铵与浓戊二醛1∶1每亩250mL兑水全池泼洒,同时内服土霉素50g/25kg饲料和三黄散100g/25kg饲料,连喂三天;或内服盐酸恩诺沙星50g/25kg饲料和三黄散100g/25kg饲料,连喂三天。
2.寄生虫病
(1)车轮虫病。
由车轮虫寄生而引起,该病流行季节是4-10月,易发生于密度大的黄颡鱼鱼苗塘。
车轮虫主要寄生于黄颡鱼苗的尾部、鳍、鳃部等体表,数量很多,剥取鱼的组织细胞作为营养,使幼嫩的皮肤遭受损伤,鱼体消瘦,游动缓慢,严重影响鱼苗的生长。如果不及时治疗会造成死亡。
车轮虫的暴发与鱼塘的底质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在高投喂的情况下,水质、底质极易变坏,因此,要注重改底,可以每半个月用福地安,每亩200g全塘泼洒,可以有效地减少车轮虫的暴发,不过,在寄生虫暴发的高峰季节此法并不能杜绝。
治疗方法:姜克轮(苦参碱)每亩用40mL兑水全池泼洒。
(2)指环虫
捞取独游的病鱼,打开鳃盖,鳃上黏液增多,鳃丝失去鲜红呈淡色,鳃丝有点点状糜烂。剖开腹腔,各内脏器官无异常,取下鳃丝在4×10低倍镜下检查,可见大小不等指环虫。
防治措施:用甲苯咪唑每亩用40mL兑水全池泼洒。
3.肝胆综合症
解剖开黄颡鱼内脏,发现肝脏肿大变色,轻微贫血,随着病情发展,肝明显肿大,可达一倍以上,色变黄发白;或有斑块色变,称为花肝,局部变绿,有的易碎。
预防方法:引发黄颡鱼的肝胆病主要是养殖密度过大,水体环境恶化,因此,可以降低养殖密度,定期的抽换水;另一个是投喂过多,饲料蛋白含量过高引起的,应该合理的投喂,降低饲料的蛋白含量,保持在正常的水准;维生素的缺乏也会引起黄颡鱼的肝胆综合症,定期的补充维生素,通过维生素拌料投喂可以定期补充。
防治措施:对于肝胆综合症应该第一天用肝胆康+净水健肝灵每亩250mL兑水全池泼洒,第二天用茵胆利肝解毒液每亩250mL兑水全池泼洒,同时内服多维50g/25kg饲料和三黄散100g/25kg饲料与保肝利胆液150g/25kg饲料和败毒王100g/25kg饲料,连喂三天。
三、讨论
黄颡鱼常见的几种疾病是季节性的、平常的,黄颡鱼养殖中鳃、肝胆、肠道等这些部位的几类基本疾病是可以治疗的。还有些疾病几乎是很难治疗的,比如黄颡鱼的烂身病。针对这类病毒病,我们可以以预防为主,定期内服抗病毒药物,补充维生素等增加鱼体免疫力和抗病毒能力。
1、黄颡鱼鱼的背部那么鱼鳍上的刺有毒,但是毒性不大,洗鱼的时候剪掉即可。
2、撕开嘴,左手掐住两侧鱼刺,将鱼腹朝上,右手用姆指、食指掐断两腮连接的地方,然后用力往鱼尾方向拉,露出鱼的内脏后,先取腮,后掐断鱼肠,一下子就可以很轻松的把肠肠肚肚都清理干净了。
3、如果鱼还是活的,你可以用毛巾包裹之后摔晕了它再杀,或是直接包裹用刀背拍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