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眉锦蛇怎么分公母

黑眉锦蛇是一种非常美丽的蛇类,被广泛饲养和研究,而区分黑眉锦蛇的性别则是饲养和研究的重要一环。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何透过一些特征来辨别黑眉锦蛇的性别。

1. 体型

雄性黑眉锦蛇通常比雌性要长,身体也更加粗壮。这是因为雄性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生殖系统的运作。而雌性需要保留更多的能量来孕育出下一代。

2. 尾巴

雌性黑眉锦蛇的尾巴较短而细,而雄性的尾巴则比较长而粗。这是因为雌性需要更加柔软的尾巴来承受孵蛋和生育所带来的负荷,而雄性则需要更粗的尾巴来稳固地抵抗雌性时的阻力。

3. 女性斑点

有时候,雌性黑眉锦蛇身上会出现特定的斑点。这些斑点通常比雄性的要明显一些,而且有时候还会沿着脊梁有所延伸。这是由于雌性需要在生育孵化之后吸引更多的猎物来产奶喂养幼崽。

4. 腹部颜色

通过观察黑眉锦蛇的腹部颜色也可以推断出其性别。雄性的腹部颜色通常为白色或浅黄色,而雌性腹部则是淡棕色或暗黄色。这是由于雌性需要更好的保护和隐蔽,所以她们的腹部更适合在草丛和树林中做伪装。

总结

以上四点是最为主要的区分黑眉锦蛇性别的特征,当然也并不是仅有这些区分方法,仍有很多次要的特征可以参考。对于想要在饲养或研究黑眉锦蛇的人来说,正确地区分黑眉锦蛇的性别,对于万无一失的繁育及研究工作至关重要。



这是什么蛇?

如图    ,   黑眉曙蛇 、黑眉锦蛇     学名 

游蛇科    Colubridae    曙蛇属      Orthriophis     有鳞目爬行动物

下图为    黑眉曙蛇   Orthriophis taeniurus (黑眉锦蛇 Elaphe taeniura) ,俗称  家蛇﹑秤星蛇﹑菜花蛇 

主要明显特征是眼后又2条明显的黑色斑纹延伸至颈部,状如黑眉,所以有“黑眉锦蛇”之称。背面呈棕灰色或土**(地域不同颜色也不同),体中段开始两侧有明显的黑色纵带直至末端为止,体后具有4条黑色纹延至尾梢。腹部灰白色,体长约1.7米以上,个别个体可以突破2.5米。

黑眉锦蛇 怎么养

最佳答案 - 由提问者2007-01-09 10:42:31选出 蛇和其他动物一样,也是通过繁殖产生后代,以保持种族的绵延的。蛇有雌有雄,在外部形态上,两性差异不大,只是雄蛇的尾部较长,逐渐变细,而雌蛇尾基较粗,向后突然变细而已,粗粗一看,是不容易区别的。 也有一些蛇,两性在外形上是有所不同的。有的雄蛇色彩比较鲜明,有的雄蛇背鳞起棱较强,有的雄蛇头部腹面及两侧具有大小不等的疣粒,例如水赤链、铅色水蛇及乌游蛇。至于蟒蛇,要分辨它的雌雄,可看残留的后肢,雄的比雌的显著得多。 蛇的交配大都在出蛰后到5、6月之间进行,例如眼镜蛇、蝮蛇在5月交配,黑眉锦蛇、铜腹水蛇、草原响尾蛇在5、6月交配。产卵绝大多数在6~8月,例如红脖游蛇、细白环蛇、金环蛇在5月产卵,滑鼠蛇、玉斑锦蛇、银环蛇在6月产卵,紫灰锦蛇、黑眉锦蛇、双斑锦蛇、三索锦蛇、王锦蛇、灰鼠蛇、花脊游蛇在7月产卵,横斑游蛇、虎斑游蛇、山溪后棱蛇、黑头剑蛇、眼镜蛇、五步蛇、环纹游蛇、福建颈斑蛇等在6~8月产卵。卵胎生的蛇产仔多在7~9月,亦有晚到10月的。蛇在春季交配,夏季产卵或产仔,这对于蛇类的生存是有利的,因为这样,幼蛇才有较长的时间摄食和生长,使体内积存充足的能量,以度过第一个寒冬。显然,这是蛇类在繁殖上对于环境的一种适应性。蛇也有在其他季节交配的,例如银环蛇的交配期在8~10月,五步蛇在9~11月,但它们要到第二年夏天才产卵。 到了交配季节,雌蛇常会发出一种特有的气味,这是由于它皮肤和尾基部腺体的分泌物所致。有的气味相当强烈,人亦能闻出来。雄蛇便是依靠敏锐的嗅觉而找到同类的雌蛇的。有的蛇有集群过冬的习性,这样在出蛰时,两性相遇的机会就较多,往往在越冬场所的附近就进行交配,然后才分散活动。 有些蛇在交配前有求偶的表现。那些头部腹面两侧具有疣粒的雄蛇,在求偶时就用疣粒去抚摩雌体,王蛇的雄蛇则用残留的后肢去搔抓雌蛇,引起雌蛇的性感,抓的声音甚至在几尺远的地方都可以听见。浙江短尾峻的雄蛇在发现雌蛇时,就在后面紧追,频频伸出舌头,去嗅雌蛇的尾基部,并且不停地抖动尾部,一有机会,便冲到雌蛇的背上,或紧挨其一侧。然后,雌雄两蛇后半身绕在一起,进行交配。这时雌蛇的尾部翘起,剧烈抖动,交配时间仅为2~6分钟。蛇岛的中介蝮在交配前,雄蛇频频点头,向雌蛇头部接近,雌蛇头部微微抬起,并点头,交配约18分钟,之后雄蛇尾部下垂,交接处脱开。 蛇交配时间的长短,差别颇大,一般只有几分钟,但亦有很长的。成都动物园饲养的黑眉锦蛇,在1965年4月初发生一次交配,从上午8时继续到下午7时,交配时间为11小时。我们在1975年5月17日,也观察到蛇笼里的一对黑眉锦蛇在交配,从午后3时半到第二天凌晨4时半才交配完毕,长达13小时之久。当时气温为21~24℃,相对湿度为78%~93%。交配时,雄蛇尾部摆动不停,发出声音来。交配时间还有更长的,例如红点锦蛇,可长达20小时以上。 雌蛇的交接器为泄殖肛腔,雄蛇的交接器是一对袋状的结构叫做半阴茎,位于尾基内部,袋的内壁上有许多小棘,棘的大小和数量因蛇的种类而有不同,半阴茎的形状亦有种的差异。交配时,袋的内面向外翻出体外,插入雌体的泄殖肛腔内,进行体内受精,但每次交配只使用一侧的半阴茎。在繁殖季节内,一条雄蛇可和几条雌蛇交配,但雌蛇只交配一次,因此,养蛇场里常常让一条雄蛇配上几条雌蛇进行繁殖。例如银环蛇大致10条雌蛇配上2~3条雄蛇就够了。交配后,精子可在雌蛇输卵管内长期生存,一对浙江短尾蝮交配一次,雌蛇连续产仔3年,第一年产仔7条,第二年产仔4条,第三年产仔14条。有的蛇,其精子可在雌体内生存5年之久。 蛇多数为卵生,亦有卵胎生的,都是一年产一窝,很少例外。 蛇卵为椭圆形,有的较长,有的较短,大都为白色或灰白色,它和鸟卵不一样,没有保护色。卵壳厚,革质坚韧,富于弹性,不易破碎,壳由几层弹性纤维组成,为输卵管细胞所分泌,外层中杂有碳酸钙等无机物,织造精致,巧夺天工。刚产出的卵,表面有粘液,常常几个卵粘连在一处。蛇产卵并不一次全部产出,一般都是断断续续地产。例如五步蛇要每隔35~50分钟才产出一个卵。最近我们捕获一虎斑游蛇,在半小时内就产出46个卵,远远超过了过去一窝最多卵数为24个的纪录。 各种蛇卵的大小,千差万别,盲蛇的卵只有花生仁那么大,而蟒蛇的卵,小的像鸡蛋,大的比鹅蛋还大。

四川乐上有哪些蛇

用整理箱,垫材用厨房纸。提供一个能供它泡澡的水盆,水还要喝的。

食物小白鼠,小蛇一次一个RS,比蛇粗一点点,大概一个星期喂一次。大了就可以喂亚成小白。温度白天30摄氏度左右,晚上降低两到三摄氏度。

黑眉锦蛇多大的好养?怎么养?注意什么?

常见的有毒与无毒蛇,和四川其他地方差不多。

1、黑眉锦蛇(无毒):

在四川省,这是最为常见的蛇,黑眉锦蛇在省内属广布种,各县、市、区均有分布。它就是常见的菜花蛇。

学名:Elapbe taeniura Cope

别名: 菜花蛇、枸皮蛇、黄颔蛇、广花蛇

有鳞目 Squamata 蛇亚目Serpentiformes 游蛇科Colubridae 锦蛇属Elaphe

大型无毒蛇,全长可达2米左右。头和体背黄绿色或棕灰色;眼后有一条明显的黑纹,也是该蛇命名的主要依据;体背的前、中段有黑色梯形或蝶状斑纹,略似秤星,故又名秤星蛇;由体背中段往后斑纹渐趋隐失,但有4条清晰的黑色纵带直达尾端,中央数行背鳞具弱棱。黑眉锦蛇在农村住宅改造前曾是被人亲昵地称作“家蛇”的常见蛇种。

黑眉锦蛇系常见的蛇,分布广,数量多。生活于平原、丘陵及山地等处,喜在住屋及其附近栖居,也常在稻田、玉米地,河边及草丛中活动,捕食鼠类,鸟类、蛙类及昆虫等。黑眉锦蛇的食欲很强,食量很大,能连续吃3—4只小白鼠。卵生,可怀29—40枚卵,雌雄交配时间可达15小时,多在5月中旬交配,交配50天左右产卵,卵数多在6—15枚之间。产卵时多在夜间和清晨,温度为26— 34℃,相对湿度为84—90%。根据统计,黑眉锦蛇公母比例中母蛇可占54.5%、自然繁殖(受精卵占总产卵数的90%)自然孵化率53.4%、自然存活率可达 30%。

2、翠青蛇—青竹标:

黑眉锦蛇怎么分公母

翠青蛇 EuryPholis major 又名小青龙、青蛇、青竹标。翠青蛇是一种脾气非常温顺的无毒蛇,性格“内向”,见了人好像特别怕“羞”,终是犹恐避之不及,既不攻击人,也不咬人。盛夏季节,由于地面高温灼热或者天气闷热,翠青蛇经常攀登上树,静伏纳凉,直到夜间才下地在农田周围搜捕蚯蚓、昆虫及其幼虫为食。

身体细长,体型中等,成蛇体长为80~110厘米。头呈椭圆形,略尖,头部鳞片大,和竹叶青的细小鳞片有明显的区别。全身平滑有光泽,体色为深绿、黄绿或翠绿色,头部腹面及躯干部的前端腹面为淡黄微呈绿色。尾细长。眼大,黑色。

分布于中国南方中低海拔地区靠近山区的地方,包括广东、广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海南、台湾、河南、湖北、湖南、甘肃、贵州、云南、四川等省。

翠青蛇-与竹叶青的区别:翠青蛇是无毒蛇,而竹叶青是出名的毒蛇。翠青蛇体型比竹叶青大。竹叶青头是明显呈三角形的,眼很小,是红色的,最外一行鳞片是红色和白色或红白相间,尾较短,呈焦红色。翠青蛇眼大呈黑色,全身为翠绿色,没有红白线,尾很长。

3、竹叶青(剧毒):

特征:通身绿色,腹面稍浅或呈草**,眼睛、尾背和尾尖焦红色。体侧常有一条由红白各半的或白色的背鳞缀成的纵线。头较大,呈三角形,眼与鼻孔之间有颊窝(热测位器),尾较短,具缠绕性,头背都是小鳞片,鼻鳞与第一上唇鳞被鳞沟完全分开躯干中段背鳞19~21行腹鳞150~178尾下鳞54~80对。分布: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各省及东南亚地区。栖息地:树栖性。常发现于近水边的灌木丛,山间溪流边。成体体型:全身可达60—90厘米适合温度:22—32度活动时间:喜居树上,昼夜活动。外型特征:头大,呈三角形,颈细,尾短。头顶有细小鳞片。体背草绿色,最外侧的背鳞中央白色,自颈部之后有白色侧线,有的在白侧线内又有一条红侧线,但也有无侧线者。腹面淡黄绿色。瞳孔椭圆形,红色。尾巴焦红色。食物:啮齿类动物,鸟类,树蛙,小型蜥蜴.性情:神经质,具攻击性毒性:血液毒素,毒性较强,常有致命事件。

4、眼镜蛇(剧毒)

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中大型毒蛇,体色为黄褐色至深灰黑色,头部为椭圆形,当其兴奋或发怒时,头会昂起且颈部扩张呈扁平状,状似饭匙。又因其颈部扩张时,背部会呈现一对美丽的黑白斑,看似眼镜状花纹,故名眼镜蛇。毒牙短,位于口腔前部,有一道附于其上的沟能分泌毒液。眼镜蛇的毒液通常含神经毒,能破坏被掠食者的神经系统。眼镜蛇主要以小型脊椎动物和其他蛇类为食。毒液中的神经毒素会影响呼吸;尽管抗蛇毒血清是有效的,但也必须在被咬伤后尽快注射。在南亚和东南亚,每年发生数千起相关的死亡案例。

该蛇是产生蛇伤的主要种类之一。含有神精毒及血循毒,毒性强,排毒量大,平均每条蛇一次咬物排除毒量80毫克左右。栖息于平原、山区及丘陵地带,多见于灌木丛、竹林、坟堆、稻田、溪沟、黄麻地内及住宅附近。洞穴多在土质疏松的丘陵山坡及坟堆等向阳处,上午十时到下午四时活动,天气闷热时,多在黄昏出洞,夏天暴雨后,往往爬进住宅找老鼠吃。五、六月及十一月是它活沃的季节。 被惊扰发怒时,体前端能竖起,颈部膨扁,并发出“呼呼”声,频频向前摆动,作攻击姿势。有时甚至能主动追人及生畜。食谱较少,主要捕食鼠类、鸟类、泥鳅、鳝、鳗、蛙、蜥蜴、蛇及鸟蛋等。

5、眼镜王蛇(剧毒)

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生态习性 及体态眼镜王蛇属剧毒蛇类,体长120-400厘米,体重2-8千克。生活在平原至高山树木中,常在山区溪流附近出现,林区村落附近也时有发现。一般隐匿在岩缝或树洞里,有时也能爬上树,往往是後半身缠绕在树枝上,前半身悬空下垂或昂起。昼夜均活动。

眼镜王蛇有剧毒,又是我国性最凶猛的一种毒蛇。它受惊发怒时,颈部膨扁,能将身体前部1/3竖立起来,突然攻击人畜。毒性为“混合性毒”,一条成年蛇依次排毒量为300多毫克,对人畜危害极大。 

眼镜王蛇生性凶猛。当它们遇到危险时,它们的颈部两侧会膨胀起来,并发出呼呼的响声。

眼镜王蛇的舌头很灵敏,能通过空气侦查敌情,辨别猎物的类别。

具前沟牙的毒蛇。外形一般与眼镜蛇相似,区别是眼镜王蛇的眼睛非常明亮,你从他那明亮的双眼中会发现双眸中智慧的光芒,这是其它动物所不具备的。

①体形较大,常长达3~4 m,最大长度纪录几达6 m,是世界上毒蛇中最大的一种。

②头背除典型的9枚大鳞外,顶鳞之后尚有一对大的枕鳞;

③颈部扩展时,扩展部位较窄而长,且无眼镜蛇的特有斑纹;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

④昼夜活动,性凶猛,有时能上树,后半身能缠绕在树上,前半身悬空下垂,受惊或发怒时,体前部竖起,能膨扁颈部,有时会进攻人畜。

6、尖吻蝮(五步蛇)(剧毒)Agkistrodon acutus

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书上说四川好象没得。但我记得我们小时候经常在双流山区(借田,大林)的很小河边都见过,小心,被咬了的话,一般情况下必死!多栖息在山区树林及溪涧附近的岩石或落叶下,杂草地、稻田、沟边、路边、茶山及玉米地里亦有发现,有时在住宅或厕所附近活动,或蟠居在柴草堆上。洞穴多在山区树根的旁边,洞口直径为5—10厘米,垂直纵深可达70厘米,经常在落叶堆或小河边的岩石上盘曲成团,因体色和环境相似,故不易被发现。阴雨天比较活跃,但也的有在雨中昂首不动的,大热天有太阳时,常躲藏在阴暗地方,很少活动,尤其是在进食之后可以连续3—4天盘跟踞不动。所以有“懒蛇”之称,捕捉较易。 五步蛇昼夜都出来活动,但在晚间比较频繁。活动的适温为19℃—29℃。有向火的习性,会向火光进行袭击,在贵州山区,活动期为四月初到十月。

7、乌梢蛇(有毒)

生态习性 及体态:游蛇科,体形较大的弱毒蛇,体全长可达2.5m以上。身体背部褐色或棕褐色,背部正中有一条**的纵纹,体侧各有两条黑色纵纹,至体后部消失(有的个体是通身墨绿色的,有的前半身看上去是**,后半身是黑色)因为亚种很多,所以颜色上并不统一但那明显的条纹是可以认出来的。就列出两种相对常见的颜色。栖息于海拔1600m以下的中低山地带,常在农田(高举头部警视四周)或沿着水田内侧的田埂下爬行、菜地、河沟附近,有时也在山道边上的草丛旁晒太阳、在村落中发现(山区房屋边的竹林)。行动迅速,反应敏捷,善于逃跑。性温顺,不咬人(和很多蛇类一样,只有在逼急活被你捉到时过度惊吓时不得已咬人)。以蛙类(主食)、蜥蜴、鱼类、鼠类等为食(狭食性蛇类)。7-8月间产卵,每产7-14枚。目前野外生存数量大减(栖息地破坏、大量捕杀),应予保护。

乌梢蛇系四川最多的蛇种,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地,常活动于农田附近。性温和,一般不咬人,但行动迅速。主食蛙、鱼类及蜥蜴、鼠类。

黑眉锦蛇除食鼠外,亦喜食鸟类。在饲养过程中,曾投喂过黑翅(北方的一种常见鸟,比麻雀大)。蛇体达到1.3米以上的,成蛇均能捕食该鸟。蛇捕鸟似捕鼠(剪掉鸟翅),见它一口咬住随即迅速缠绕挤压,尔后寻其头部吞食。在吞食过程中,如遇两翅张开受阻时,蛇的上、下颌可移向一侧合拢翅膀,然后继续吞食;吞鸟的时间较吞鼠的时间稍长,一般为5~10分钟。

饲养该蛇时,还可投喂金黄地鼠、雏鸡、小鹌鹑和鹧鸪苗、鸭苗等。总之,上述哪一种食饵取用方便、价格低廉,我们就用哪种。因该蛇食量较大,投喂成本不得不考虑。

黑眉锦蛇的耐饥与饮水情况怎样?

黑眉锦蛇的水分保持力很强,属耐干旱性蛇类。但蛇对干渴的耐受力远不如对饥饿的耐受力。虽然蛇体水分的来源除食物中带有一部分外,也需要经常饮水,特别是炎热的盛夏季节更应该及时补充水分。此蛇饮水有自选能力,喜欢清洁干净的水,对脏水不感兴趣。养殖中发现,该蛇一般在进食后的5~15分钟内饮水。饮水时,唇部先试探性地接触水面,然后便反复鼓动两颊,一口一口的喝,似鱼在呼吸,每次饮水时间约为1~2分钟。大部分是一次性吸足,很少有间断性吸饮的。黑眉锦蛇黑眉锦蛇同其他蛇类一样,蜕皮前亦不甚活跃。一般在蜕皮前的6~10天,眼睛灰兰呈暂时失明状。此时投食其扑咬率很低,可一旦捕住猎物便不再松口,直至吞进腹内。此蛇蜕皮的另一特征是,别的蛇类蜕皮后视力方才彻底恢复,而黑眉锦蛇则在临蜕皮前的2~3天便重新复明。此蛇蜕与蛇体完全一样,鳞片清楚、斑纹可见,甚至连眼上的角膜也一模一样,实在妙极了。蜕皮后的蛇体,体色新鲜醒目,斑纹清晰,人见人爱。

冬眠是陆生蛇类对冬季低温条件的一种本能适应性,也是一种长期的被迫生理状态,黑眉锦蛇也不例外。人工饲养条件下,每年的10月中旬也就是气温降至20℃以下即不再进食,于10月中、下旬入蛰冬眠,翌年5月上旬或中旬出蛰活动,冬眠期长达7个月之久。入蛰前未能吃饱的,死亡的可能性很大,有时多达30%~50%,甚至更多。其冬眠的适宜温度为3~5℃,湿度为65%~75。此蛇亦有冬眠失重现象。仔蛇孵出后,一般10天左右开始第一次蜕皮。仔蛇蜕皮后习惯上称之为幼蛇。它蜕皮后即能饮水捕食,发现该幼蛇进食量大,捕食频率高,生长发育较其他幼蛇快,一次进食量约为其体重的10%~60%左右,最多者可接近自身体重。幼蛇喜食乳鼠,捕食方法完全遗传成蛇的习性,甚至比成蛇更聪明。如猎取的部位不对时,能自行在口中调整,无需松口重咬,一般先从头部开始吞食。在多年的饲养观察中发现,当年如在无重大恶劣气候、且食物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幼蛇在合适的温、湿度环境里均能安全越冬;如出蛰后食物丰富、满足供给,幼蛇极易成活,并且成活率很高。黑眉锦蛇在同等环境下,幼蛇同成蛇的排泄时间基本上是一致的,大多在进食后的2~4天排出粪便。粪便中均有白色的尿酸,并混有残渣,如鼠毛、蛋渣和羽毛等。由于幼蛇进食的食物种类较成蛇单一,故排出的粪便就没有那么多残渣了。但比成蛇吃食勤、排泄次数多。在幼蛇的饲养场地,每天应定时进去清拣未食的死动物、幼蛇蜕皮及死的幼蛇。水池(盆)内的水应保持清洁、定期更换,若能采用缓缓流动的长流水最好。水池(盆)中水面的高度应与地面高度不能相差太大,否则幼蛇入水后难以爬上去,会因体力耗尽而死于水中。要经常打扫卫生,及时清除粪便,因幼蛇粪便中含有大量的尿酸(尿酸过多对蛇体有害)。如果蛇窝和蛇房(场)中被超量的尿酸气味所弥漫,尤其是在盛夏的阴雨天气,在通风不畅的环境里,幼蛇会因患上肺炎或重度呼吸道感染,由此引发幼蛇大批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