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鹅打堆怎么办

最近,很多农民朋友来咨询一件事情:雏鹅打堆。这是什么意思呢?雏鹅打堆,即是指雏鹅们在圈内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堆。这种现象看起来非常可爱,然而,却对雏鹅的健康构成着威胁。那么,我们该如何处理雏鹅打堆的问题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雏鹅打堆背后有什么原因。其实,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雏鹅们的性格特点:它们善于团结,但是却容易盲目跟从。此外,天气也是影响雏鹅打堆的重要因素。在寒冷的天气中,雏鹅们很容易因为身体不适而打堆。最后一个因素,自然就是圈舍的环境因素。不同的圈舍条件下,雏鹅打堆的频率和规模也是不同的。

既然知道了雏鹅打堆的原因,那么我们就需要来防止和处理这个问题。这有几个方面需要我们注意和改变。

优化圈舍环境

如果想要防止雏鹅打堆的话,我们就需要优化圈舍环境。首先,我们需要保证圈内的温度基本上能够满足雏鹅的需要。在天气较冷的时候,可以在圈内加设一些取暖设备,确保雏鹅不会感到寒冷。同时,我们也需要控制圈内的湿度,尽量避免圈内空气流通不畅导致的潮湿问题。此外,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光线的充足程度,保证雏鹅能感知到周围环境的变化。

适当增加饲养密度

一些老手养殖户会采用增加饲养密度的方式来防止雏鹅打堆。不过,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适度增加饲养密度的同时也不要让饲养密度超过圈舍的承载能力。过高的饲养密度,不仅会增加环境卫生的难度,更会导致疾病的传播。如果只是为了避免雏鹅打堆而过度增加饲养密度,这样反而会让雏鹅的生长受到影响。

使用一些技巧预防雏鹅打堆

在雏鹅打堆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采用一些技巧来减轻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我们可以让鹅母坐在圈内的一角,以便监管和调整。另外,也可以给圈内设置一些屏障,避免雏鹅跑远,不然后果将十分严重。最后,给雏鹅开放一些活动空间也是有帮助的。通过让雏鹅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可以提高它们的精神状态,减少打堆的发生。

总结

雏鹅打堆这一现象,在养殖过程中经常出现。为了避免雏鹅打堆产生负面影响,我们需要优化圈舍环境,适度增加饲养密度,并且采用一些技巧来预防。当然,这些方法所适用的情况都是根据大多数养殖户的情况得出的,具体情况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希望所有养殖雏鹅的朋友都能成功规避雏鹅打堆问题,让雏鹅健康成长!



刚出生的小鹅怎么养

雏鹅出壳后,待绒毛干时即从巢中取出。青年母鹅所生的蛋孵出的雏鹅约36小时给食;成年母鹅所生的蛋孵出的雏鹅24小时给食。小鹅禁忌油腻物,用洗净切细而鲜嫩的青绿饲料拌上碎米喂10一15天,青料比例要多。白天喂3―4次,晚上喂1―2次,并供给清洁饮水。15天以后可全喂青料,晚上补喂糠、麸和少量包谷粉等精料。气候温和的地方,雏鹅出壳后3―5天就可在附近草场上放养,吃食嫩草,减少喂饲,并可将小鹅放到户外能晒得到太阳的水里洗澡10多分钟,15―20天后可任其自由下水。冷水田、深水、积水阴沟及泥浆田均不宜放。40天以前小鹅,要谨防雨淋,晚上防止打堆,并勤换窝棚垫草保持厩舍干燥、清洁。60天的雏鹅,以放为主,一般不再补喂糠、麸。如果天热可用细沙垫栏,以防过热。如果用抱窝母鹅育雏,i00只左右雏鹅,放3一4只母鹅和一只公鹅。公鹅能防敌害。

小鹅突然站不起来,不吃东西不喝水怎么治疗?

讲解雏鹅该如何养,分析养蛋鹅要注意的事项,先讲讲雏鹅该如何养,鹅是一种食性广、耗粮少、耐粗饲、生长快、饲养期短的食草水禽。但笔者时常听到一些农户抱怨:养鹅效益是好,但就是育雏难。那么,怎样才能提高雏鹅的成活率呢?雏鹅是指从出壳到30日龄的小鹅,要提高小鹅的成活率,关键要掌握以下几点。

1、选育壮雏:饲养雏鹅,应选择活泼好动、握之肥壮有力、全身绒毛丰满、卵黄吸收好、脚及脚皮肤丰润有光泽的雏鹅。弱雏一般表现为腹大且硬、腹下无毛、肚脐大、有血迹、站立不稳。对弱雏应淘汰或单独饲养。2、及时潮口与开食:小鹅第一次饮水称潮口。雏鹅一般是先潮口后开食。小鹅出壳24小时左右即可让其饮水,头3天饮水温度在25较好,最好在水中放点白糖或红糖,以增加雏鹅食欲,排出胎粪。小鹅的饲料主要有精料和青料。精料为碎米、稻谷、小麦、玉米等,若喂全价饲料则更好。饲喂前,碎米要用清水浸泡2小时,稻谷浸泡8小时,玉米、小麦浸泡24小时。青料一般就是新鲜的嫩草、嫩菜叶等,喂时要切成细丝状。精料和青绿饲料的配比1:2,每天喂5-6次,其中晚上喂1-2次,应少给勤添,不宜让雏鹅吃的过饱。雏鹅15日龄前精料以碎米为好,以后逐渐掺喂稻谷、玉米、小麦等。雏鹅生长快,饮水量大,每天应供给充足清洁饮水。5-7日龄的雏鹅,在天气温暖时,可赶至浅水区让其自由戏水,初时5-10分钟,以后逐渐延长。

控制温度和湿度:幼雏鹅要在温室饲养。雏鹅1-7日龄室温保持在28为宜,以后每周下降2-3,到第4周室温降到20-18为好。育雏温度是否适宜,可从雏鹅群的动态观察出来。若温度适宜,小鹅吃食后不久就会入睡,虽彼此依靠,但不打堆,无特殊叫声;若温度过低,则小鹅互相挤压、打堆,叫声尖而长;若温度过高,则小鹅向四周散开,叫声高而短,张口呼吸,背部羽毛潮湿。温度过高或过低,均易引起雏鹅发病或死亡。育雏室要宽敞明亮,通风良好。垫草要柔软新鲜,无霉烂变质,严防垫草潮湿,潮湿最易使霉菌大量繁殖,从而引起雏鹅发病。疾病防治:每周连喂1-2天大蒜(捣烂),或连饮2-3天痢特灵水,以防鹅痢疾、肠炎等。在饲料中加入3%的熟石灰、补充骨灰或贝壳粉等,防治鹅软脚病。在饲料中添加马齿苋、鱼腥草、甘草、穿心莲等中草药,可预防小鹅瘟和其它多种疾病。

分析养蛋鹅要注意的事项:农村养鹅多采用分散饲养,规模多从几只到几十只不等,由于饲养规模较小,对产蛋母鹅的饲养管理不当,常造成产蛋率低。现结合生产实践,将蛋鹅饲养应注意的五个环节介绍如下:一、放牧不要太远鹅是草食水禽,有放养条件的也不要将产蛋鹅放得太远,因鹅有回穴产蛋的习惯,如果看到母鹅不吃草,头颈伸长、鸣叫则是恋巢的表现,就要把它赶回棚内产蛋。二、供给足够饲料产蛋前四周开始喂给谷物占25%?30%、青草菜叶占70%的混合饲料,其中加有豆饼,使粗蛋白水平为15%?16%,每天每只喂给250?300克,并全天供应足够优质粗饲料,如秕谷、干草粉等。若有放养条件的,以放牧为主,适当喂少量精料。三、加喂夜食晚上喂食是提高产蛋率重要措施,特别是产蛋前期和产蛋期一定要喂夜食,每夜一至二次,可年产蛋40?80枚。

四、留好公鹅农村农户养鹅大多走自繁自养的路子,这样有以免引入新病的好处。一般鹅群可利用3?4年,要选留好公鹅,因公鹅好斗,编群最好在产蛋前(即在繁殖季节),以免临时编群造成骚扰,影响产蛋鹅受胎率,鹅的公母比例为16。五、人工辅助交配鹅喜在水上配种,受精率高,还可采取人工辅助交配法,其方法是用手握母鹅两脚和翅膀,引诱公鹅靠近,当公鹅踏上母鹅背上时,可一手把住母鹅,另一手把母鹅尾翅提起,以便交配。训练几次,公鹅看到人捉住母鹅就会主动接近交配,每当母鹅产蛋一次,就要人工辅助交配一次,以提高种蛋鹅受精率。

你说的这个情况,好像应该是传染病可能性大,但是具体原因要检查才能知道,就你说的这个没有办法判断的,应该是出壳以后防疫没有做导致的结果。

家鹅常见病的特征及防治方法,

小鹅瘟

家鹅若患有这个病,常会表现出精神萎顿、废食、下痢等症状,主要分为3种病型,最急性型家鹅会不明原因突然死亡,多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雏鹅急性型雏鹅出现精神萎顿、废食、严重下痢、拍出黄白色或黄绿色水便等症状表现,高发于1~2周龄的雏鹅。亚急性型多发生于2周龄以上的雏鹅群中,出现精神差、不进食、水便等症状,有些会不药而愈。

防治方法:

在种鹅产蛋前1个月连续两次注射小鹅瘟疫苗,让种蛋中含有母源抗体,从而使雏鹅产生被动免疫如果种鹅没有注射小鹅瘟疫苗,对刚出壳的小鹅要注射弱毒苗,对种鹅已经接种的,要根据当地疫情发生情况酌情注射弱毒苗对病鹅和同群鹅要用高免的抗小鹅瘟血清进行防治。

鹅流感

鹅流感主要发生在雏鹅时期,因天气突变,饲养管理不善,雏鹅受寒而感染。病鹅表现为精神萎顿,食欲不振,雏鹅打堆,流鼻涕,呼吸困难并摇头,甩头时鼻涕粘在羽毛上,羽毛会污湿蓬乱,病程一般为3~5天,死亡前严重下痢。

雏鹅打堆怎么办

防治方法:

对1月龄以内的雏鹅注意保暖,科学饲养管理该病多发地可以注射灭活苗进行预防病鹅群肌肉注射青霉素,口服磺胺嘧啶片效果较好,同时注意保暖,改善饲养管理条件。

副伤寒

鹅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多发生在雏鹅时,多数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导致的。病鹅表现为腹泻、结膜炎、消瘦等症状,病鹅食欲消失、腹泻,粪便污染后躯,十涸后封闭肛门,导致排粪困难,成年鹅呈慢性,主要是消瘦。

防治方法:

注意饲养管理,不喂腐烂霉变的饲料,慢性病的种鹅要淘汰,经常发病地区从种蛋孵化起就要注意消毒,雏鹅要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饮水和饲料的干净卫生。

禽霍乱

禽霍乱是家禽的一种急性、败血性疾病,又叫出败,是由禽巴氏杆菌引起的,鹅也易得。多发生于秋季在鹅性成熟时期,如果预防措施不当,在疫区每年都会发生。病症表现和小鹅瘟差不多。

防治方法:

常发病疫区要在该病流行之前彻底消毒,尽量避免该病再度发生发现疫情应及时治疗,磺胺类药物、喹乙醇及抗生素类药物都有良好效果,一般用0.02%的复方新诺明拌饲料,再用青霉素、链霉素合剂肌肉每天注射2次,连续注射3~4天,基本可以控制该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