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养鱼怎么看水色

鱼塘养鱼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农村养殖方式。但是,如果水质不好的话,鱼很容易生病甚至死亡。因此,我们需要经常检测鱼塘的水质情况。不同的鱼类对水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那么如何正确地看水色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鱼塘中水的种类有哪些。一般来说,可以分为清水、绿化水、赤潮水和富营养水等。

一、清水

清水呈现出透明、干净的状态,但是也会存在一些浊度。如果观察到一些浮游生物,那么就可以认为清水是比较优质的状态了。同时,鱼儿在清水中的游泳和觅食活动也比较频繁。

二、绿化水

绿化水是通过大量的藻类生长形成的,因此呈现出淡绿色或深绿色。一般来说,绿化水的水质比较好,鱼类也比较活跃。但是,过度的绿色可能会对水质产生影响,因此需要适当控制。

三、赤潮水

赤潮水因浮游生物放出的红色素而呈现出红色或棕红色。赤潮水一般是比较不好的状态,因为浮游生物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鱼类窒息死亡。因此,赤潮水出现后需要及时处理。

四、富营养水

富营养水是因过多肥料和有机物的堆积而形成的。其水质呈褐色或绿褐色,味道也比较难闻。富营养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会导致水中的藻类大量繁殖,最终影响水质。因此,需要勤换水,并控制饲料、肥料等投入量。

如何正确地看水色

在看鱼塘水色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光线

观察水质需要充足的光线。如果天气不好,可以选择在晴天观察。观察时最好站在阳光下,把观察容器放在大约 45 度角的位置。

2、观察器具

观察鱼塘水质需要使用具有透视效果的观察器具。一般来说,可以使用一些玻璃或者塑料容器,但需要保证无色无味无异味,且没有添加过处理剂。

3、观察顺序

观察水质的顺序应该是先看颜色,再看透明度,最后看浊度。因为颜色往往可以直接反映水质的好坏,透明度和浊度则可以进一步确认。

4、鱼儿状态

观察鱼儿的状态也是判断水质的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如果鱼儿游动频繁、嘴巴和鳃呈现出艳丽的颜色,那么可能是水质较好。

总结

养鱼不仅仅要有良好的养殖环境和技术,还需要细心的观察和保养。通过正确的观察方法,可以在水质变差前及时发现问题,从而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避免鱼类死亡和养殖效益的下降。为了保证鱼类的健康,我们应该勤于观察、勤于维护,避免水质出现问题。



鱼塘里的水什么颜色好?补充一下,是咸水塘

水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水产品的生产养殖情况,水质的优劣是通过水色表现出来,而水色又是由下面这些因素决定的:

① 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② 有机溶解物

③ 悬浮颗粒的多寡

因此了解与掌握养殖水体的水色变化,并通过科学调控技术措施来达到所要求的水色,是水产养殖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所谓‘养鱼先看水’就是这个道理。

一、优质水色的种类、特点及调控技术

在水产养殖的主要品种鱼、虾、蟹的养殖中,优质的水色大致可分为下列五种:即淡绿色、翠绿色、茶褐色、黄绿色、浓绿色。

1. 淡绿色、翠绿色水色的特点及调控技术

1.1. .特点

这种水色在鱼、虾、蟹养殖中,都是希望得到的最佳水色,尤其在幼体阶段的养殖中更为需要。这种水色中富含金藻门、绿藻门中的小球藻、栅藻、板星藻等藻类。这些藻类的品质富含营养盐类及维生素,并易于作为营养物被消化吸收同时通过光合作用,可向水中提供溶解氧。这种水色的水体,透明度大多在20~30厘米,水质稳定,水中有机、无机悬浮物较少,水产养殖中所要求的‘肥而爽’之水质,即为这种水色的水质,这是保证取得良好养殖效益的优质水色。

1..2 培育和保持该种水色调控技术

放养前,塘口先用生石灰消毒,并投放有机肥,一般每亩生石灰用量150千克左右,清塘后投放有机肥培育水质,视塘口底泥肥沃程度、用量在100~150千克/亩。

养殖过程中,遇到水色由淡绿、翠绿色变浓变深,可适当添注新水稀释调节。达到较长时间内保持这种水色的状态。

2. 茶褐色、黄绿色水色的特点及调控技术

2.1 特点

这两种水色的水中,浮游植物中硅藻门种类为优势种群,并有部分绿藻,如新月藻、舟形藻、褐指藻、甲藻为主。这些藻类中的色素呈褐色或茶褐色。这种水色是鱼、虾、蟹养殖中的最佳水色。

这种水色中的藻类易于鱼类消化吸收,且营养丰富,富含钙、镁、铁等无机盐及多种维生素。水中溶氧丰富,有毒有害物质稀少,宜于鱼类生长发育,且病害发生率低。

在苗种养殖阶段,这种水色水质为最佳水质。但是,这种水色的缺点是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10~15天后,易于转换成其他水色。

2.2 培养和保持

茶褐色、黄绿色水色的调控技术①适时添注新水,在养殖旺期,每2~3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注水量为养殖水体总量的l/10左右。②适时追肥,追肥可用腐熟后的有机肥和含磷、镁、钙成份的化肥,如磷酸氢钙等。由于硅藻需要的营养元素得到补充,促进了硅藻的生长发育,故可使该水色持续较长时间。

3. 浓绿色水色的特点及调控技术

3.1 特点

这种水色呈深绿色,且浓度加大,因此透明度较低,一般不足15厘米,水中的藻类以绿藻门为主,如螺旋藻、衣藻等。这种水色水质较肥,且较稳定,可持续较长时间,气候变化对其影响不大。

在养殖盛期的塘口水体中,大多为这种水色。在浓绿色水中,藻类日趋老化,但光合作用较强,产氧功能好,并仍可被消化吸收,所以在成鱼养殖中仍属良好水质之列。

但是在养殖高温季节,这种水色水质要注意加注新水调节,以防由于残饵及排泄物增加,致使水质进一步变浓,造成水体底部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浓度加大,水中溶氧减少,水质变坏,从而使养殖效果降低,甚至会引发疾病,造成养殖损失。

3.2.控制调节

浓绿色水色的技术措施 ①每日加注新水降低水色浓度,加水量为水体总量的5%~10%。②适当降低投饲量。③泼洒沸石粉或生石灰调整水色,用量为0.1千克/米3。

二、劣质水色的种类、特点及调控技术

1. 蓝绿色水色的特点及调控技术

1.1.特点

这种水色由于蓝藻门中的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微囊藻所致),水质混浊、浓厚,在塘口下风处的水中有大量蓝绿色悬浮颗粒,水表层有带状、云状蓝绿色藻群聚集,形成油膜,并有气泡出现(又称水华),而在水体的下层则很清瘦。

当水温达到28℃以上阶段后,藻类会陆续死亡,产生毒素,败坏水质。在高温季节的7—8月份,养殖密度过大的水体大多会产生这种水色。蓝绿色水质持续时间过长、浓度过大后,会对水产养殖造成极大危害,易暴发鱼病,造成成批死亡现象,给养殖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1.2 消除控制蓝绿色水色水质的技术措施

① 排放法:在养殖水体出水口处上方,开口放出表层水,将蓝绿藻排出塘口外,连续2~3天。或用人工密网、捞海在下风头处捞除。

② 使用二氧化氯0.1克/米。,加沸石粉10克/米3,全塘泼洒,连续1~3天,可有效消除蓝藻,改善水色水质状况。

③ 待蓝绿色水色减淡后,施用磷酸氢钙,重新培育成嫩绿藻水或硅藻水。

2. 黑褐色水色的特点及调控技术

2.1.特点

这种水色又叫酱油色水,呈黑褐色或深红褐、深黄褐色。形成这种水色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养殖中后期,投饲后残饵、排泄物过多,有机物在塘底腐败分解,形成富营养化水质,水中悬浮有机物增多,水质老化恶化,毒物积累增多。这种水色的水中,鞭毛藻、裸藻为优势种群,这些藻类可分泌毒素。在毒素作用下,养殖对象会暴发疾病,以至中毒死亡。其中以对蟹塘、虾塘的危害最甚。

2.2.消除调控的技术措施

(1)立即减少或停喂饲料、加注新水。

(2)开动增氧机,增氧曝气,降低毒素浓度。

(3)施用以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为主要菌类的生物制剂。3~5天即可有效消除该不良水色。

3. 清澈水色的特点及调控技术

3.1.特点

这种水色的水有两种情况:

① 一是青苔水,即水体底部长满青苔,使水体变清变瘦,水中缺乏营养盐类,有益藻类绝生,养殖幼体进入青苔很难成活

② 二是黑清水,水色透明见底,但呈黑清色,并散发有腥臭味。水中浮游植物绝迹,有大量大型浮游动物出现,养殖上称‘转水’。这种水为水质变坏的坏水,是不宜进行养殖的水体。

3.2.消除调控的技术措施

(1)青苔水的调控技术措施:①首先要抑制青苔生长。可用有机肥挂袋的办法,将发酵腐熟的有机肥(如鸡粪)装袋后,定置悬挂在生长茂盛的青苔上方,待浮游植物大量繁殖、遮蔽青苔生长的阳光后,青苔自然死去,水色可逐渐变绿。②泼洒生物制剂可调节水色,恢复到淡绿色好水。

鱼塘养鱼怎么看水色

(2)黑清水的调控技术措施:①全塘泼洒敌百虫制剂,浓度为1克/米3,杀灭大型浮游动物。②加换新水,并泼洒生石灰(化水后),用量为每米水深30~40千克/亩。③最后泼洒有机肥或无机肥,增加营养盐类物质,调控到较好水色水质。经上述措施,一般经5~7天水色可转好,变为浅绿色水色。

如何看水色来判断水的肥瘦度

各类浮游植物含有不同的色素,因而鱼池出现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池水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浓度。我们可从池水的颜色来判断池水的肥与瘦。

一、瘦水 水色清淡,或呈现出浅绿色,透明度较大,一般可达60-70厘米以上,浮游生物数量少,水中往往长有丝状藻类如水绵、刚毛藻、水生维管束植物如蒲草等。

二、孬水

1、暗绿色 天热时水面常有暗绿色或绿色浮膜,水中团藻类、裸藻类较多

2、灰蓝色 透明度低,混浊度大,水中颤藻等蓝藻较多。

3、蓝绿色 透明度低,混浊度大,天热时有灰**浮膜,水中微囊藻、囊球藻等绿藻较多。

上述三种颜色的池水,虽然浮游植物较多,但大多属于难消化的种类,因此为不好的水。

三、较肥的水 一般呈草绿带**,混浊度较大,水中的多数为鱼类半消化或易消化的浮游植物。

四、肥水 呈黄褐色或油绿色,混浊度较小,透明度适中,一般为25-40厘米。水中鱼类容易消化的种类如硅藻、隐藻或金藻等较多,浮游动物以轮虫较多,有时有枝角类、桡足类也较多。肥水按其水色可分二种类型:

1、褐色水(包括黄褐、茶褐、褐带绿等):优势种多为硅藻、有时隐藻大量繁殖也呈褐色。同时有较多的微细浮游植物,如绿球藻,特别是褐带绿的水。

2、绿色水(包括油绿、黄绿、绿带褐等):优质种多为绿藻(如绿球藻和隐藻),同时有较多的硅藻。

五、‘水华’水 所谓‘水华’水,是在肥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水中含有大量的裸甲藻及较多的隐藻,水色呈黄绿色或绿色。这类水,当遇到天气正常时,水质容易突变,水质发黑,继而转清,发臭,渔民称其为‘臭清水’。由于缺氧,极易引起池鱼大批死亡。据试验,保持较长时间的‘水华’水而不让水质恶化,可以加速鲢、鳙鱼的生长和提高鱼的产量。

钓鱼时怎么区别鱼塘的水是肥水还是瘦水啊?

1、清塘消毒:为了清除掉重金属盐等有毒有害物质,在放养鱼苗前需要用清水浸泡洗塘,浸泡数天后再排水并曝晒,接着重复浸洗1次并在放养鱼苗前7-10天用生石灰清塘消毒。2、施足基肥:在鱼苗下塘前,每亩还需施入以猪、牛等畜禽粪肥为主的基肥500-600kg。3、投放鱼苗:鱼苗的规格通常在16.5cm以上,若水体较深,鱼苗的规格则在20cm以上。4、日常管理:及时补氧并定期消毒,避免鱼病的爆发。

一、新鱼塘养鱼注意事项

1、清塘消毒

(1)在放养鱼苗前需要用清水浸泡洗塘,浸泡数天后再排掉并曝晒一段时间,然后再重复浸洗1次,其目的在于将重金属盐等有毒有害物质清除掉。

(2)在放养鱼苗前7-10天需要用生石灰清塘消毒,一般每亩可以用生石灰75kg化浆全池均匀泼洒。

2、施足基肥

(1)为了确保池塘中有充足的天然饵料,一般需要施入基肥,以此来提高塘水的肥度,促进浮游生物的繁殖和生长。

(2)基肥一般需要以猪、牛等畜禽粪肥为主,可以在鱼苗下塘前的7-15天施入肥料500-600kg/亩。

3、投放鱼苗

(1)在投放鱼苗前,池塘水深以在1.5-2m为宜,水色以灰白色为宜,透明度在30cm左右。

(2)而在投放鱼苗的时候,需要以草食性鱼为主,肥水性和杂食性鱼为辅,鱼苗的规格一般在16.5cm以上,若是水比较深的话,那么规格一般需要在20cm以上。

4、日常管理

(1)饵料台、工具等与鱼有关的物品需要经常消毒,避免爆发鱼病。

(2)需要及时把池塘中的杂草、残饵等杂物清理干净并及时补充氧气,防止浮头。

二、新鱼塘水浑浊怎样变清

1、解决办法

(1)可以适当的换水加水来改善鱼塘水浑浊的情况,一般每7-10天就可以加水1次,每天加水15-20cm。

(2)定期用生石灰来调节水质并及时往水中补充氧气,既能避免厌氧菌的滋生,也能让水底保持干净卫生。

2、预防方法

(1)在水中种植适量的水草,不仅能够改善水质,还能够为鱼类提供饵料。

(2)若将鱼塘完全暴露在阳光下的话,那么藻类便会大量繁殖,从而导致水体变浑浊,因此可以适当的进行遮光,预防藻类的爆发。

(3)投喂量过多也会使得池塘水变浑浊,因此可以适当的减少投喂量,避免水体变浑浊。

瘦水水色清澈,透明度高,一般能够在70CM以上,水边一般无明显异味;肥水水色浑浊,或呈墨绿色或黑褐色,水体透明度低,严重者可在20CM以下,切水边会有浓烈的鱼腥味、人畜粪便味到等异味,严重污染者甚至可有煤油味等化学品味道。